柔宇的命,是资本给的。
- 来源:数智锐角
熟悉消费电子的朋友,对这家柔性屏技术鼻祖柔宇科技不陌生。这家一举开创了柔性屏新技术、打破三星全球技术垄断、推出过全球最薄柔性屏幕、制造出首款柔性屏手机的真独角兽,如今却被频频爆出欠薪、欠款、被执行、被查封的负面新闻。
- 9月7日,柔宇科技新增2则被执行人信息,共执行超64万;
- 前几天,柔宇科技还被曝出名下3714万的资产被法院查封、冻结。
- 再往前,5月,柔宇科技又被曝光大规模裁员;
- 4月,独董刘姝威发文疾呼“拯救柔宇”,几天后,柔宇子公司被司法机关执行标的146.万元……
自2022 年以来柔宇与员工的劳动合同、与供应商合同,累计已3次成为被执行人,总执行标的超过 1 亿元。
曾经的资本宠儿,何至于如今跌落拖欠薪资的深渊?不禁让外界感慨,资本热潮退去,裸泳的企业相继浮出海面了吗?是什么让狂奔的柔宇失速?这家明星企业由盛转衰,究竟是真硬核技术之殇,还是新手创业者的折戟?
成也技术,败也技术
柔宇科技是做什么的?核心技术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还要从柔宇科技创始人、CEO刘自鸿说起。
2000年,刘自鸿进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完成本、硕士学位,2006年赴美斯坦福攻读博士学位,26岁进入IBM纽约全球研发中心,三年后的2012年,刘自鸿率团对归国创业,成立了柔宇科技,主攻柔性显示技术。彼时这位80后学霸CEO向全世界宣布,要生产最薄柔性显示屏,要做“掰弯世界”、颠覆时代的技术。
究竟是什么样的技术可以掰弯世界、颠覆时代呢?
其一,是柔性技术的颠覆式创新:
瓷碗,全球制造柔性屏的主流技术是三星主导的LTPS-TFT(低温多晶硅薄晶体管工艺)技术,处于垄断地位,京东方、TCL等均采用该技术;而柔宇科技的柔性屏的核心工艺是刘自鸿开创的ULT-NSSP(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开辟了新路径,并在国际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借此,柔宇科技被誉为打破三星柔性垄断的“国产之光”,也迅速成为资本宠儿。
其二就是的全球最薄的柔性屏:
2014年,柔宇成立两年后就发布了全球最薄的全彩AMOLED柔性显示屏,厚度仅为0.01毫米,卷曲半径可达1毫米。此屏一经面世,柔宇风头更胜。创业九年,柔宇共获得了13轮融资,顺丰控股、IDG资本、前海母基金、深创投、基石资本、松禾资本、中国银行等头部资本纷纷下注,截至2020年5月,累计超86亿元,估值一度超过500亿元。
此后,柔宇在超薄柔性屏硬件上持续发力:
- 2018年6月,第一条全柔性显示屏在深圳大规模量产线点亮投产,
- 同年10月,又发布全球首款消费级量产折叠屏手机——FlexPai柔派(后被BBC评为世界通信行业发展史上的标志性手机);
- 2020年推出第三代蝉翼全柔性显示屏……
借助这些源创技术和资本助力,柔宇科技形成了柔性显示屏、传感器的核心业务。那么,柔宇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如何?
与巨额融资、技术赶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柔宇科的营收。2017至2020年6月,三年半累计营收仅5.17亿元,但亏损却高达31.95亿元,且亏损趋势在不断扩大。
为什么一家成功研发出全球最薄柔性显示屏的企业,赚钱却这么难?柔宇在市场中受挫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首先,是产能与良品率硬指标不及格
柔性屏面板行业,企业最核心的两大衡量指标分别是量产能力和良品率。据此前每经网的报道,柔宇在深圳龙岗的产线年产量约280万片,这一数据在业内仍属于小规模量产。
而良品率,更是制约柔宇产品市场化的“硬伤”。一份法院判决书显示,柔宇科技的不良品占比高达45.9%(与刘姝威发文《拯救柔宇》透露的柔宇科技良率81.6%相去甚远),显然,这已经远远高于行业线(非成熟技术的电子产品,不良率也在40%以下)。
良品率不及格,给柔宇带来的直接损失是获客能力差。尤其是高端客户。据《中国企业家》报道称,华为之所以没有采用柔宇的产品,主要是不想在品质和供货稳定性上冒险。不止华为,这也是硬件制造商的普遍诉求。
- 2018年到2020年6月,柔宇科技的全柔性显示屏产量分别为7748片、31.4万片、4.86万片
- 同期的销量分别为2099片、5.27万片、2.21万片。
在高端手机的全面爆发期,产销率只达到45%左右,可见下游对柔宇产品观望迟疑的态度。
其次,更重要的是良品率背后,直指成本难题。
良品率与成本直接挂钩。
就以2020年上半年数据来看,其柔性屏产量为1230张(大板),小片实际产量为48563片,这意味着一张大板仅切割成48份小片。对比之下,此前,京东方的大片屏能够切割200块小片以上。如此“铺张”的制造流程,带来硬件成本攀升,也带来业界对柔宇开创的ULT-NSSP(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工艺的质疑。
令柔宇引以为傲的新技术路线,问题究竟在哪里?
刘自鸿认为,ULT-NSSP技术比LTPS在量产能力上更优秀,材料体系更常见、制程工艺更简化,设备投资大幅降低(刘姝威也表示2018柔宇在深圳市龙岗区建设投产了全球第一条可折叠全柔性显示屏量产线,投资额仅为相同产量规模的传统显示面板产线的1/7),良率显著提高,产品弯折可靠性极强。
但这只是柔宇的一家之言。放眼全产业,该技术路线,只有柔宇独一份,这本身就是问题。
良率、量产、成本、规模化本就是多面一体,新入局者只能用事实数据说话。没有招股书上的权威数据,仅凭理论论证难以令人信服。当客户面对不成熟的技术路线,需要谨慎决策;面对独家供应商,更需考虑供应稳定性,一方被“钳制”。
来自市场的冷水,让柔宇清醒地看到,80个亿的融资,想要从0到1蹚出一条新技术路线,还远远不够。据行业数据,一条柔性屏面板产线投资动辄上百亿元(以京东方高世代线10.5为例,投资额为400亿元),可见历史总融资80亿,实难支撑柔宇从技术研发直达市场成功。
当然,这盆冷水并不只针对柔宇,柔性屏整个行业目前都未盈利。以龙头老大为例,京东方的柔性OLED屏预计2022年全球份额将达到22%,但即便如此,京东方的柔性屏也没有挣到钱。2021年柔性屏出货量6000万片,产线依然处于亏损;2022年目标是1亿片,力争盈亏平衡。但京东方柔性屏的投入,早已上千亿。
问题是,柔宇还有机会拿到续命的钱,来证明新技术路径的优越性吗?
这不禁让我们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技术才是“好技术”?
技术/市场/资本的持续博弈
同样的问题,在科研、市场和资本的眼中,得到的答案可能完全不一样。
科研最“长情”,先进技术、独家技术、尤其能够弯道超车、甚至卡别人脖子的前沿技术,科研人和技术控对其格外的钟情;市场最“短视”,偏爱低成本、易量产、规模化的成熟技术;资本最“善变”,态度介于两者之间,亲技术还是亲市场,取决于创业潮热度,并且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明显。
经济高速增长时,富余、乐观、尤其还带有技术情怀的资本家,出于长线看好技术潜力和未来丰厚回报的双重考量,可以豪掷资金、“抛开盈利能力谈市值”;而经济下行时,投资策略则相对保守,重中短期收益、看市场表现多过长期潜力。
九年间,柔宇从狂揽13家资本80多亿,到如今资金链断裂,也映射了大环境变迁导致资本策略“由粗放到精细”的微妙变化。
2021年,柔宇还没迎头赶上自己的盈利节点。而资本的风已经开始变冷。柔宇的命运,正是在这样的资本摇摆中,于触礁了。
刘自鸿的技术梦,与资本家的杠杆梦,再难同频。当刘自鸿、刘姝威发文疾呼拯救柔宇,还沉醉在技术与资本共舞的梦里,可惜资本要的从来都不是荣耀,而是回报,加杠杆的回报,多倍杠杆的回报。
战略决定产业定位,产业定位决定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决定最终的产品形态。显然,柔宇对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是没想清楚的。
在资金断链时,刘姝威发文《拯救柔宇》提到,柔宇科技的战略定位是:柔性技术方案解决商。
其主营业务包括两大块:企业解决方案业务(toB)和消费者产品业务(toC)。
没错,一家持有技术专长、主攻核心供应零部件的企业,toB技术方案商是最恰当的选择。面板所处的中游位置,柔宇科技应当顺应行业属性,做好B端的开发业务,努力提升其产能爬坡、良率爬坡等指标。
- 柔宇科技的B端业务产品分两块,一是柔性屏幕,单价约为2000-2300元;
- 另一是柔性触控模组,单价约为20-40元。
- 从体量上看,柔性屏幕远大于柔性触控模组,两者合称为“柔性电子产品”。
但不甘心浪费先发优势,生怕错失折叠屏手机风口的柔宇,一直对to C“贼心不死”。柔宇C端业务主要:FlexPai柔派手机、RowWrite柔性笔记本、Royole Moon头戴观影机。折叠屏手机业务占了大头。
这一执念在日后害苦了柔宇。有三点原因值得警示:
其一,toB转toC,相当于选择了一条容易的路。toB领域,早已被三星、LG、京东方、TCL、深天马等对手攻占,与其抢市场、抢客户,就意味着要死磕技术超越、产量、良品率等硬指标,而柔宇对此貌似并不足够自信,无奈转toC;
其二,toB难走,toC就好走吗?柔宇虽为折叠屏手机开创者,但并不意味着能持续保持市场竞争优势,抢占市场先机的柔宇,反倒被后来者三星、华为等抢去风头和市场。原因主要是柔宇并没有与整机厂比集成能力、品控能力、供应链体系、议价能力、比品牌认知度、销售渠道的优势积累。
因此,销量惨淡成为意料之中。目前在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三星占领绝对主导地位,市场份额占比为83.47%,其次是华为,占比达到9.42%,再次是小米,占比则仅为2.47%。而柔宇连零头都占不上。
有评论认为,从2017年开始倚重toC而轻toB意味着柔宇整体下滑的开始。这并不单指其市场份额,而是在于对手机变革的风向押错了趋势。柔性折叠屏,更像是技术一头热,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不过是一种小众尝试。
其三,toC业务长期与toB业务并存,这是产业链大忌。也是自断toB大客户的做法,据悉其toB业务公开合作的只有中兴,而华为、小米、OV均没有采用的柔宇屏幕。缺乏产业链上下游共赢思维,也是新创业的常见误区。
小结
和芯片产业一样,柔性屏也是一个重资产、重前期研发的行业。技术的颠覆性只是高开,如何保持高走,需要的是密集的研发投入、持续的资本加持。这样一家九年甘坐冷板凳、一条技术路线走到黑的企业,最后竟走到与合作方对簿公堂,实是孤勇者的窘迫,硬科技的折戟,令人惋惜。
柔宇与其老板天才少年刘自鸿有着相似的内核,起点高、实力高、万众瞩目,然而,天才与成功之间总是隔着数道天堑。令人遗憾的是,这条源于技术、落于产品成商业模式、成于市场的漫漫天堑,柔宇没能搭通。
接下来柔宇有希望走出泥潭吗?从资本角度,还值得救吗?从市场角度,有力回天吗?各位看官,你怎么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新经济沸点立场。新经济沸点优质内容同步到虎嗅、钛媒体、36KR、21财经、亿邦动力、创业邦、和讯网、新浪看点、微博、搜狐、网易、一点资讯、百度百家、今日头条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