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啊,多少骗局假汝而行!”

这些年,我们经历过的互联网伪创新。

文 | 脑极体 海怪

“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而行!”

1793年,罗兰夫人被雅克宾派送上行刑台时,留下了这句不朽名言。如今我们借用这个句式来如此形容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啊,多少骗局假汝而行!”

身为这一届互联网打工人,我们究竟有多难?有人为了“睡后收入”的美丽憧憬把辛苦攒下的钱全投进了P2P却遭遇暴雷,有人为买新上市的手机、化妆品而借下了高息消费贷却无力偿还,有人为讨要小黄车的押金去排了一整天的长队,有人花了大笔积蓄去玩“击鼓传花”的云养猫,也有人买了当红带货主播的养生燕窝后才知道原来只是一碗廉价糖水……

“互联网啊,多少骗局假汝而行!”

今年11月中旬,极盛时曾达到5000家数量的P2P网贷机构彻底清零。同一时间,长租公寓行业第二、赴美上市不满一年的蛋壳公寓最终暴雷,疯狂大跃进的长租公寓成了一场所有参与方全盘皆输的生意……

这些案例只是近几年来所谓互联网创新模式下失败案例的一部分,既不是最新的,也不会是最后登场的,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创新商业模式”被那些雄心勃勃的创业者们发明出来。

我们知道,创新固然是有风险的,但这些案例中的“创新者”却借着互联网的东风将创业的风险转嫁给了社会和大众,自己却早在一轮又一轮的融资或者庞氏骗局中全身而退,最终却留下一地鸡毛让全社会来买单。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互联网创新”,什么又只是通过互联网模式包装出来的一场场收割流量和智商税的“骗局”式的伪创新?我们其实只需要一些常识,来看看这些互联网创新产品的底细,以避免未来再次被收割一波又一波智商税。

这些年,我们见过的互联网“伪创新”

如果对比这十年的变化,互联网,特别是智能手机普及所带来的移动互联网的兴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服务模式的创新。

原有的以BAT为代表的信息、电商、社交的经典互联网业务依然强势发展,并以各自领域的优势业务为基础开始野蛮生长。但即便如此,BAT以及同年代的老玩家们也没有阻止新物种的出现。

在信息聚合领域,出现了字节跳动这样的野蛮人,用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等现象级产品成为毋庸置疑的新巨头。在淘宝京东的激烈竞争中,却杀出了拼多多这样的社交电商的奇葩。在经历了千团大战的02O领域,美团最终凭着外卖送餐成为一枝独秀的胜出者。在交通出行上,滴滴不仅成功地将Uber模式带进中国,挑战了原有的出租车行业模式,也战胜了包括Uber在内的绝大多数对手,坐上了共享出行领域的头把交椅。

这十年间,我们见证了直播的兴起、洗牌和转型,见识了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等万物共享的喧嚣,短视频的火热,P2P、币圈区块链等互联网金融的疯狂,以及像今年疫情催生的在线教育、社区团购的凶猛增长……

此外,还有无数的数不清的传统企业进行的+互联网的尝试,和互联网企业对线下商业模式的互联网+的改革,酒店、超市、便利店、生鲜店、餐厅、咖啡、家政服务、美容美甲、租房等等,一切行业都在进行互联网化的改造。

传统行业进行互联网化的本质,其实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来减少中间环节,消除信息不对称;再通过用户规模来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

因此,几乎所有行业的互联网产品的首要目标就是扩大用户规模,增加日活月活数据,占领更高的市场份额,实现赢家通吃的竞争格局。这一点我们从滴滴和快的当年的补贴大战到最后在资本力量下的握手合并,再到现在滴滴一家独大分享几乎所有市场利润的案例中就可以体会。

“互联网啊,多少骗局假汝而行!”

参照这一互联网的成功公式,我们可以看到几乎大多数互联网创新的产品都在前期奉行“前期免费,后期收费”、“只管规模,不问盈利”的烧钱模式。从我们普通用户的视角来看,在这些产品推广前期或者作为新人用户的时候,总是可以获得大量的优惠、补贴,而一旦行业竞争格局已定或者成为资深用户,就沦为平台的流量收割方。

真正互联网模式的创新,必须是在整个商业模式建立起来后,原有行业的企业可以削减交易成本、获得利润增长空间,用户可以获得更好的服务或者付出更少的消费,而互联网平台借助规模优势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营收。

但是大量的“互联网创新”是建立在消灭对手,获得垄断性平台优势的基础之上的,这样他们掌握定价权之后,既能压榨入住商家、骑手、司机、短视频博主等产品服务提供者,又可以对用户进行精准的营销和提价。

当然,为了维护互联网平台背后庞大的人力和技术投入,这样的商业模式创新仍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还有一些则是典型的“互联网伪创新”。

一种是产品或服务互联网化之后根本没有产生更高的净产值,只能依靠资本的不断投入才能维持这种经营模式,就像孙正义曾大力支持的共享办公模式Wework,以及那些曾经风光一时最后又悄无声息的共享服务。长租公寓,这种资金密集型投入的租住模式一旦出现风险失控,管理团队盲目扩张等情况,就容易成为这种“用规模来换增长”的庞氏骗局。

再一种就是在传统行业里就是灰色产业的互联网化,这种正是利用广大网民的信息不对称和贪图高额收益等心理,进行的“割韭菜”的互联网骗局。就像P2P模式诞生是一种解决个人之间小额信用借贷的成功互联网模式,但是从来到国内之后,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沦为民间借贷在互联网上掀起的一场收割韭菜的狂欢。

这些“互联网伪创新”在中国庞大的互联网人口红利时代里所向披靡,而最终会在遭遇黑天鹅事件或者只是一场小意外之后轰然坍塌,留下了一地鸡毛。

注定团灭的P2P和命悬一线的长租公寓

实际上,P2P确实是一种互联网创新模式。

这种Pear to Pear的个人对个人的民间借贷平台,依托一个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为出借人和借款人搭建起双方都确认的借贷关系,平台从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来维持盈利。理论上,P2P平台是不接触钱的,所有资金都走第三方支付。

P2P模式最早引入中国的时候,以拍拍贷为例,还是以这种信息中介的方式来运营,但是很快,众多平台就以金融创新的方式衍生出违规的类信用中介,包括担保模式、超级债权人模式、类资产证券化模式等,实质就是资金池方式运营,背离信息中介职能,存在期限错配、自融、庞氏融资等多种违规操作。

做纯粹的信息中介营收低、成本高,随着平台规模扩大,佣金收入难以覆盖管理开发成本,收着如此巨大的资金往来,几乎没有哪个平台能抵抗住“高息揽投”,进行资金运作的诱惑。

如果P2P平台直接动了投资资金的主意,那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高回报”、“高收益”的方式骗取出借人更多的钱,用庞氏骗局的方式进行资金运作,最终在无法填补高额回报的窟窿后,原地暴雷,以“e租宝”为典型代表。

如果P2P平台打起了借贷人的主意,就会通过利滚利、暴力催收的方式来赚取暴利,名噪一时的“裸贷”风波成为这一方式的注脚。

对于那些规模巨大,致力于严格风控的P2P平台,一个根本的缺陷就在于一旦出现一点问题就会呈现出雪崩式的踩踏挤兑。劣币驱逐良币,甚至于劣币摧毁良币,在P2P领域几乎是必然性的。P2P为出借人营造的“稳赚不赔”的投资假象,对有偿还能力的借款人压榨干净,对劣质信誉的借款人不作甄别的放贷,又会必然导致这一风险的出现。

最终平台相互踩踏,连锁暴雷,后入场的出借人被套牢锁定,无力偿还的借款人信用丧失,最后只能落得满地鸡毛,七年疯狂一朝归零的惨状。

所谓长租公寓,原本就是房产中介或二房东的租房业务,以押一付三、隔断房为广大一线城市的打工人所熟悉。

这波长租公寓,既做了互联网的创新又做了金融的创新,其模式就是发行专门的ABS(资产证券化融资),把房客月付或季付的租金打包做成有利息的金融产品卖给投资者,自己从借贷机构提前拿到1年甚至数年的租金收入,然后再把这钱拿去收更多房源,做大规模。

因为奉行“规模决定市场地位”的法则,这些拿到融资和机构借款的平台以高于正常价格20%到40%的租金来抢夺房源,并且以精装修、配家电、管家服务等噱头,但又以优惠租金方式来吸引租客,最终形成“高进低出、长收短付”的模式进行大跃进扩张。这本身就违背了租房行业“赚差价”的基本市场规律,最终只能在“越扩张越赔钱”的运作下,陷入难以为继的僵局。

最终我们看到的结局就是,房主收不到租金又无法收回房子的境地,贴钱贴工的各类供应商收账无门,被工人四处讨债的绝境,而租客则面临着被断水断电、被撵走后还要还贷的悲惨境地,而长租公寓平台方则陷入巨额债务当中无力偿还。碎了一地的蛋壳和悄悄隐身的那些平台高管们,将租客、租户、供应商和金融机构都陷入无法脱身的泥潭。

难怪像一位行业人士曾提醒的,长租公寓暴雷,一定比P2P更厉害。真是一语成谶。

长租公寓的根本问题在于它只吸取了互联网中“用规模抢市场”的一面,但却忽略了纯线上的互联网模式可以做到“大幅度降低边际成本”的规模效应,而线下的租房确是实打实一套房就是一套房、一个月就是一个月租金的高成本模式。只要资金链发生锻炼,就一切难以挽回。

我想这些聪明的创业者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除非他们从一开始就想到了把这个局做大,让“上船”的人越来越多,最终自己抢收一波规模的营收后撒手不管。

这种“破坏式创新”,就是一种典型的伪创新,而且是坏透了的那种“恶的创新”。

那些正在到来的互联网伪创新

切换到我们这些互联网打工人的视角,我们该如何识别这些互联网伪创新的模式呢?

互联网产品的特点就是:如果你不在上面消费,你就属于平台的流量,成为平台赚钱(主要是广告费)的工具;如果你在上面消费,你就属于平台的客户,平台会提供尽可能差异化的服务和符合你兴趣的产品来提升转化率。

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往往会将线下的交易模式变为线上模式,但是如果其本身交易费用最终还是高于线下模式,那么这种创新就并不成立,一开始消费者从平台获得的好处最终还是会通过更高收费或者直接暴雷、逃跑的方式再索要回去。

对于我们来说,只要平台一直靠补贴才能维持用户使用,靠投融资才能维持补贴的模式,基本上就是伪创新。

对于互联网理财投资,那些承诺给你“稳赚不赔”又有“高额收益”的投资平台,百分百绝对是“非骗即假”的假平台,即便是正规银行和少数互联网金融平台机构也不可能同时承诺这样的产品。对于那些借贷平台,我们也要清楚地知道这些本质还是靠赚“利息差”来盈利的传统借贷模式。如果你无法管住自己的超前消费的欲望,最终还是会沦落到“拆东墙补西墙”,最终无力偿还的陷阱当中。

关于伪创新,我们可以探讨下现在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杀入了“社区团购”模式。

这一模式相当于对传统超市和菜场的零售模式的一次“创新”变革,这些巨头试图联合夫妻店、社区便利店作为触达渠道,对消费者进行再一次的“生活方式”的教育,通过一方面减少中间商赚差价,压低进菜成本,一方面进行巨额补贴,吸引消费者“薅羊毛”买单的方式培养购菜习惯,占领和颠覆卖菜这个万亿新市场蓝海当中。

“互联网啊,多少骗局假汝而行!”

可以预计,现在处在跑马圈地期的各大平台能够拿出巨额的补贴进行流量获取,亏损是一定的,只是看各家能够承受的亏损的力度有多大了。

而一旦行业洗牌完成,这波互联网创新一定会跟打车、外卖补贴一样,出现“低价补贴、缓慢抬价、价格回归”的路线。到时候如果价格涨到跟之前线下渠道买菜一样的价格的时候,消费者所付出的成本可能比之前还要高。而这些平台所摧毁的将可能是数以万计的零售摊贩的生计。

互联网巨头杀入“卖菜”领域,是否是一场“伪创新”?在一定意义上是的,至少可以称得上互联网创新的一种退化。

对于我们来说,识别这些伪创新的意义,可能就在于能够远离那些既想收割我们流量又想收割我们钱财的坏产品,也能让我们冷静地看待那些让我们薅羊毛的套路APP。

正如这一波社区团购的狂欢中,我们在享受了“1分钱买菜”的便宜之后,只要有时间还是尽可能照顾下小区旁的菜摊的生意。

毕竟,到时候多一个渠道,我们就多了一份选择权。

原创文章,作者:天骄,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新经济沸点优质内容同步到虎嗅、钛媒体、36KR、21财经、亿邦动力、创业邦、和讯网、新浪看点、微博、搜狐、网易、一点资讯、百度百家、今日头条等平台。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