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万视频创作者,还能走出几个李雪琴?

素人的成功几率。

文 | 商业数据派 王一粟

前有“变声”届一姐papi酱成为观察类综艺常驻嘉宾;后有“隔空喊话”李雪琴成为脱口秀黑马。UGC视频捧人的功力,可谓是有目共睹。

过去,只有影坛、乐坛才能够诞生明星。如今,素人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力量成为红人。

中短视频创作领域强大的力量,让越来越多人投身于其中,有人是为了爱好,也有人是为了走红和赚钱。

不久前,抖音在创作者大会上公布了,过去一年内,已有2200万人在抖音获得了共计417亿的收入,并放言未来一年将让创作者赚到800亿。

当然,在不少相关从业者看来,这417亿中,至少有90%的收入是10%的头部账号贡献的。某垂直领域头部UP华华认为,在中短视频领域,头部与中尾部的断层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大头部年入千万,小头部年入百万,再往下80%左右的人可能只赚个零花钱。

受“我在抖音从0到百万的过程”、“手把手教你在快手月入百万“等一系列“励志成功学”的影响,大量人群一股脑扎进这所谓的“蓄金池”,试图从中获得财富。若以抖音的“2200万”创作者为基础,那么加上快手、B站、优爱腾等平台,保守估计全网能够被称为视频创作者的用户,至少有5000万人。

但这中间真正能赚大钱有多少?能仅靠视频创作维系温饱的人又有多少?

过去几年内,常有MCN机构投资百万却血本无归的新闻出现。但与此同时,视频平台也在不断加码,提供更广阔的生长空间和更多元的变现渠道,吸引创作者入驻。一边是巨额流量,一边是艰难变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仍有大量的新人在不断涌入。

《商业数据派》采访了三位新锐创作者,他们分别是知识内容风口下所诞生的新品类财经创作者,试图从大品类内容中脱颖而出的萌宠创作者,以及利用圈层流量自由生长的娱乐类创作者。视频创作者究竟饱和了吗?新人到底还有机会吗?从他们的故事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错过公众号红利期,迎来视频风口

厉害财经 

领域:知识财经   

粉丝量:60万左右(B站+西瓜)

靠视频来养活自己,风险还是挺大的。

我们是做财经类的,知识付费是比较合适的变现渠道。B站、西瓜视频,都有开设一些付费专栏,平台抽成大概是50%。如果每条专栏有一万个人愿意付10块钱,这个收益才可以期望。但事实上是,普通创作者拥有的付费用户,可能连十个都不到。

(新榜截图)

我们现在全网有六十万的粉丝,是不足以支撑我们来做全职的。

B站董事长陈睿提过一个观点,B站UP主理想的年收入应该是粉丝量的1.5倍。我们现在做了一年,还没有达到这个收益。因为在广告上的商业化还不是很明显,主要还是流量收益,一个月差不多有四五千块钱。所以暂时只能把这当成兼职。

我的本职工作是金融分析师,做视频也是对工作内容的开拓和补充。比如我过去对女生用的化妆品是不太懂的,但为了做视频选题,我会花三天到一周的时间,去了解美妆市场和女性的消费心理,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强的获得感。

我以前做过公众号,但当时已经错过了公众号红利期,再加上公众号的回馈比较慢,所以没有坚持下来。后来也发现B站、西瓜等视频平台都在挖掘新的内容品类。财经在一年前是比较稀缺的品类,也算是迎来了小风口。

和公众号相比,视频的成效还是蛮明显的。我最开始入驻的是B站,B站是二次元文化起家的,用户都比较年轻,他们对知识类内容也有着很高的需求度。我们有几期关于石油、虫灾的视频,播放量都超过了50万,粉丝上涨的速度还算稳定。

有了一定积累之后,就陆续接到了其他平台的入驻邀请。厉害财经的视频都是十分钟左右,在抖音之类的短视频平台上反馈比较一般,B站和西瓜的成绩是最好的。B站用户黏性强,粉丝价值也比较高,我们接触到的商单90%都来自于B站。西瓜的用户更多来源于下沉市场,氛围也比较平和,经常有粉丝私信我们聊他们身边的情况,这也很利于我们了解整个市场。

当然困境也是有的,比如有的内容自己觉得很满意,朋友也说不错。但是用户反馈一般,或者平台算法没有推荐。据我的观察,B站的热点事件如果能在24小时内发布,平台的推荐算法会自动加权。有些和热点无关的,推荐力度就会被削弱。

我们兼职做视频的,会牺牲掉很多个人的休息时间,尤其现在是上升期,很多时候还是蛮痛苦的。如果没有比较理想的数据回馈,就觉得时间被浪费了。但看到有一百个或者更多的用户喜欢我的作品,内心还是感动的。

内容创作确实有着巨大的不稳定性,没办法考虑把它当全职来做。5月份我们也有启动商业化,但广告单不是每个月都能接到的。另外还要考虑到用户的观看习惯,肯定是要保证大部分内容都不带广告,收入比较难说。

财经这个品类本身也才流行不到半年,有大量的财经小白对金融、经济一类的知识认知并不强,赛道其实非常深。我觉得只要把内容做扎实,今年全网粉丝涨到100万,还是很有希望达到的。等到内容和粉丝沉淀到一定体量时,可能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主业了。

商品橱窗的佣金非常少,植入广告接不到

匿名 

领域:萌宠 

粉丝量:30万左右 (抖音+快手)

粉丝涨到10万以后,我就总是会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推广单。

有人找我直播口红机,还有人找我推广斗地主。他们和我说,如果我的粉丝因为我的推荐而购买或下载了这个产品,我就会拿到分成。

具体能拿到多少我也不太清楚,因为我没有接。我一个是宠物博主,让我接点猫粮、猫玩具的广告,我觉得还比较靠谱。游戏之类的,和我的内容定位太不符合了。而且关注我的粉丝也不会相信我这些和视频内容调性完全不吻合的推荐。

也有少数的商家找我推广宠物产品,这些商品会在抖音橱窗里上架,商家会给我一些佣金,但是非常少,大概也就几十或一二百块钱,可以忽略不计的。毕竟我的粉丝数量都不到20万,那种植入到视频里的广告,我是不可能接到的。

一开始做短视频的目的主要是分享生活,家里的宠物经常会有一些沙雕行为,就想把这些记录下来。当然我也期望会更多粉丝能喜欢我们家的宠物。我平时也非常喜欢刷宠物视频,像尿尿是只猫、花花与三猫之类的,很想达到他们那种水平。

宠物在短视频领域虽然是一个非常大的品类,我也经常听到“萌宠短视频这么多,这个领域是不是已经饱和了”这样的声音,但我觉得我还是有机会的。我之前看到过亚宠展发布的《2019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内容显示2019年全国城镇的宠物猫、宠物狗都比2018年涨幅了8%以上,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和2018年比有18.5%的增幅。

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赛道是随着用户池的扩增而扩增的,就好比消费者越多,新品开发的也越快。尤其宠物又有纯天然的优势,每只宠物都不一样,只要能把它们特点记录和呈现出来,就一定有人看。

一开始我家里只有一只猫,我也不懂拍摄手法、视频语言之类的,就随便录个像,质量也比较粗糙。那时候是没什么人看的,因为我拍的太普通了,抖音、快手这些平台都没有推荐,有时候还会被限流。通过dou+做过几次推广,一次投个一二百块钱,但也就最多一二百个赞。

dou+也只是给你的视频推荐到一个小池子里,如果没有达到数据标准的话,就不会继续推了。我意识到我的视频质量和其他人是有差距的,所以就在网上看视频,自学了一些拍摄和剪辑的课程。

后来我姐姐又送了我一只柯基,一猫一狗的互动比一只宠物要精彩的多,我也发现那些粉丝过百万的宠物号,很少是单独一只宠物的。两只以上的宠物互动,不管是吵架还是有爱,也会有很多观众喜欢看。

正巧我当时我自学的短视频后期也有了一点成效,做的视频和以前相比戏剧性更强了,当然整体还是简单的,保持日更是没有问题的。也许就是因为视频质量有一点提高,加上两只宠物擦出的火花很有趣,大概从今年2月份开始,我的视频播放量和点赞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相对来说,快手的效果是最好的。在改版之前,快手的特征是私域流量,粉丝粘性比较高。抖音不太一样,只有视频上了热门,效果才会好,不上热门就比较平淡了。

除了这两个头部短视频平台之外,我还和微信、火山、全民三家平台签了约,其中全民是和一家公会签的,每个月可以拿到几千块钱的流量分成。全民是底薪机制,每个月有1500的基础收益。微视是按每一万的播放量折几十块钱,按月结算。火山是只要上热门就有奖金,但是也不多。

收入确实非常少,不过我也没有花费多少金钱和时间成本,所以也没有压力。我的心态还是挺平和的,现阶段就当业余爱好来做,等我在创作、运营等方面的水平有一定提升之后,粉丝自然而然的就来了。我认为那时候就会有更多对口的商家来找我做推广了。

我拍短视频的收入要是可以比上班的工资还高的话,那我做梦都得乐。

听说蹭爆款IP会涨粉,但我没什么兴趣

Kaka就是嗑 

领域:娱乐 

粉丝量:3万(B站)

不要把赚钱看的那么重,那样你会很失望的。

我的视频基本都是以娱乐IP为创作素材的,所以我做视频的初衷就是为了娱乐,为了“嗨”。

我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的,本职工作是视频后期。做中短视频这件事儿,对我来说没有太大难度。考验我的不是技术,而是灵感。如果我一开始就奔着赚钱的目标去做视频,那可能会坚持不下去。在有灵感有素材的情况下,我可以做到每周一更。

最开始接触这类视频创作是在2015年,当时是给自己喜欢的两个歌手做了几条安利视频,在小圈子里的人气还蛮高的,觉得找到了新的人生乐趣,这件事就逐渐成了习惯。不过前几年都是零零散散的剪辑,今年才开始系统的在B站做账号,目前也发布了许多系列性的视频,像栏目一样。

去年追《陈情令》的时候,我用剧中的画像素材,搭配自己新写的文案配音,做了一系列关于饭圈话题的搞笑视频,第一期在B站的播放量就超过了40万。

我觉得我的优势还蛮明显的,除了会做视频剪辑和包装之外,我还很擅长配音。可以模仿萝莉、大叔,以及经典卡通人物等各种声音,一个人就能做一台群像。每当我遇到感兴趣的娱乐IP或娱乐话题,就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视频就是我的输出渠道。

商业化这件事,我没有特别强的达成欲,只能说是顺其自然。有合适的商业机会我也会考虑,但如果和我的创作理念发生冲突,我就会拒绝。之前也有明星“安利“产品的视频来找过我,我觉得他们要的内容会影响我账号的口碑。为了这点钱掉个几千粉就不值当了,本来我的粉丝就不多。

内容是我的底线,我喜欢什么才剪什么。前段时间剪了十几期《明日之子4》的解说视频,因为节目本身的热度也一般,我这一系列视频中播放量最高的也就7万多。我身边也有朋友建议我去蹭热点,剪点爆款综艺,这样粉丝就会增长的很快,也会有商业化的机会。

他们说让我剪《乘风破浪的姐姐》,这节目我一期都没看下去,我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不想浪费时间,这个号可能真的没有机会获得商业价值。我现在也就赚点流量分成,今年在B站的收入共计一万元左右,这也挺不错的。

除了不会刻意蹭热度之外,我觉得我的粉丝少和不混圈也有关系。比如像饭圈、动漫圈这类圈层效应比较明显的领域,如果混圈的话,产出的视频就会有很多粉丝转发。传送率高权重也会提升。不过我就是一个闲散的UP主,虽然我剪过很多期《陈情令》,但我既没混饭圈,也没混剧圈和原著书圈,获得的全是纯自来水流量。

就我的观察来看,新人创作者如果持续在某一个分区发布视频,只要内容质量过关,总会有被系统推荐的机会。如果视频带有一些强烈的观点性,弹幕或评论中有很多网友在争吵,那么视频的热度也会提高。腰尾部创作者还有没有机会赚钱这件事我不敢说,但坚持总会被属于你的受众看见。

这也是我说为了不要太在乎变现的原因。当然如果你是专业的MCN或官方机构另说,大多数普通的个人创作者,基本上都是先有兴趣才会有创作视频的动力。如果目的性太强,可能会适得其反。

不过我也不是完全无欲无求的,现在这个号除了输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之外,也是为了积累一些经验。未来我应该会再做一个号,计划是围绕我个人IP来做,我会出现在镜头中和大家分享一些经验或故事。如果这个号能做成的话,那我会愿意对它开展一些商业动作。

 结语

视频创作的风口已经吹了好几年。

从过去的美食、萌宠、帅哥美女等常规领域,到现在的剧情、测评、知识等五花八门的题材,中短视频的内容赛道正在大范围的扩充。

这除了归功于互联网时代下观众日益提升的审美标准之外,新源源不断的入局,更是促成视频品类与质量成熟化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站在行业角度而言,新人创作者的创新价值并不亚于头部创作者的流量价值。这也是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加大新人扶持力度的原因。

再这样的浪潮之下,无数具备表达欲、创作欲的普通人,将中短视频作为创作价值的出口。这些人中虽不乏粉丝百万、年入百万的偏头部创作者,但更多的是粉丝不足50万、月入一两千的腰部甚至尾部创作者。有人仅将创作当做业余爱好,有人期望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够跻身于头部梯队。

新人的创作热情容易高涨也容易消退。随着流量池的价值沉淀、广告商的陆续入局,视频于创作者而言不再仅是作品,而是“转型”为产品。有文本内容但不擅长做视频、会做视频但不懂运营、流量有了却没有合适的商业渠道等,是摆在新人面前的种种困境。

平台虽然也在持续推出激励政策,或开发完善商业版块,来解决新人的困境。但面对数千万的创作者,竞争还是日趋激烈。考验新人的,不仅是创作灵感,还有包装、策划、商务的能力。

好在,用户市场给出了恰当的反馈。据艾媒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短视频用户对PGC内容表现出更高的偏好,对于PGC和UGC结合的视频偏好率由37.4%上升至43.6%。短视频用户付费意愿大幅度增加,从31.3%增长至54.8%,过半用户更愿意为喜爱的视频付费。

也就是说,保持优质内容的稳定产出,令其达到变现效果继而维系温饱,还是有希望。但5000万人中,还能走出多少个李雪琴,这个几率可能不大于成为一个明星的概率。

(本文作者王一栗,文章首发公号商业数据派,新经济沸点经授权转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新经济沸点立场。新经济沸点优质内容同步到虎嗅、钛媒体、36KR、21财经、亿邦动力、创业邦、和讯网、新浪看点、微博、搜狐、网易、一点资讯、百度百家、今日头条等平台。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