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硕士送外卖背后,别做“时间贫困户”

文凭贬值的时代到来。

  • 文:金刀
  • 来源:来咖智库

【编者按】

“手机的每一次推送和对他人生活的展示,都是在冲击你既有的价值观,动摇你选定的道路,让你对自己的活法产生怀疑。信息流应该为你生命中的事件流服务,而不是让事件流反过来被信息流击溃。”

——王潇《五种时间》

近日,有一则爆炸性的新闻冲上热搜。

201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的硕士陈涛,在当了多年记者、媒体人后,因为长期失业不得不从事送外卖的工作,尽管他本人表示“送外卖跑起来有一种自由和飞翔的感觉”,但全社会对于学历贬值的焦虑却有增无减。

有人指出该现象属于文科类就业困难的现实化,哲学这类学科比较偏理论研究,对口工作少就业面窄,很容易产生失业现象。但事实上目前理工科的就业前景也并非像人们口中传说的那么乐观,已经陷入了一个“卷”的怪圈中。

就在去年,浙大理工科在读博士送外卖也曾经一度冲上过热搜。前段时间工科强校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了本科生毕业就业情况,其中真正协议就业的人只有703人,其他人除了升学深造,就是各种各样的原因未就业或者灵活就业(有可能全职备考研究生、编制、证书等)。

原本一些大专或者本科就完全可以胜任的工作,现在起步门槛要求至少都是硕士甚至博士,有些甚至连本科学校的类型都要加以限制,无外乎全社会都在高呼“太卷了”。

在整个社会都陷入“职业焦虑”的情况下,一些人主动投入进“卷王大军”中,穿梭于各种各样的考试中,以求多种技能加持下立于不败之地。

网络宣传掀起非法学专业法考热

在刚刚过去的法考主观题考试中,创下了法考历史上最长周期考试记录,全国大约有29.4万人参与了此次历史性主观题考试。此前因为疫情的影响导致全国部分地区出现客观题延考现象,司法部在经过充分考虑后将原本定于2022年10月16日举行的主观题考试挪到了2023年3月26日,这才造就了史上最漫长的一次法考。

2018年司法考试改为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后,对考试人员专业进行了限制,非法学类专业只允许2018年之前毕业的人参加,2018年之后必须是相关专业才能报考,但是这一举措并没有阻挡非法学本科人员参与法考的热情。根据司法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显示,这次主观题考试中年龄最大的人为75岁,最小的仅18岁,跨度之大堪称中国考试之最。

过去,司考曾经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考”,以其极低的通过率成为不少法学生心中的梦魇。但是近年来尤其进入法考时代后,在网络上各种培训机构和知乎上各种装X博主的不断妖魔化下,法考通过率不仅高的吓人,甚至出现了“宝妈0基础3个月过法考”、“一周搞定主观题”等一系列耸人听闻的消息,参加过法考的同学对此自嘲戏称为“有手就能过”。

实际真相真如网传这般“有手就能过”么?机构利用司法部公布的官方数据进行大概计算后,近年来最终通过拿下证书的比率如下:2018年首届法考通过率20.13%;2019年法考通过率15.67%;2020年法考通过率13.65%;2021年法考通过率13.39%(数据来源:方圆众合法考),从真实通过率来看,法考仍然是考证类中最难的一批。

至于有些人宣传0基础在职3个月就能过法考,虽然不排除有这样的超人存在,但对于大众来说基本上属于“天方夜谭”。一些非法本的中年人,因为担心失业、职业晋升、多元化发展、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原因,在网络机构的忽悠下,盲目相信0基础3个月通过的神话而加入法考大军。

在交了大把钞票加入法考大军后才发现,面对浩如烟海的法律知识,要在考试前阅读完大约700万字左右的书,还要刷大量令人头秃的试题还不能保证通过,很多人的心态由此爆炸,这也是每年客观题考试30%弃考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另外,一些人注意到,每逢法考结束,网络上总是有很多人晒通过的成绩,甚至自己周围也有人通过,这种幸存者偏差导致部分人陷入错误认识,认为自己参加了也会顺理成章的成为通过的一份子。但是就2022年而言,全国客观题报名人数高达84万人,最终通过并走入主观题考场的只有区区16万人(29.4万人中有十多万来自前一年保留成绩考生),那些各种各样被淘汰的人只是没有在网上晒成绩单,并不代表不存在。

法考难度被严重低估,焦虑时寻找慰藉,对未来的迷茫,技多不压身……多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促使着一批又一批非法本社会人士投入法考大军中去。

全面思考时间价值

“手机的每一次推送和对他人生活的展示,都是在冲击你既有的价值观,动摇你选定的道路,让你对自己的活法产生怀疑。信息流应该为你生命中的事件流服务,而不是让事件流反过来被信息流击溃。”——王潇《五种时间》。

无论是送外卖的哲学硕士也好,亦或是奔赴法考或者其他考场的中年人也罢,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和事之间其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们渴望获得某种技能!但是在工业化的现代社会,在各种专业分工的帮助下,人们的生活正在被“去技能化”。

以外卖送餐为例,工业信息化之前,人们如果想叫外卖,只能亲自打电话到店里,店里安排人手送过去,这时候一个好的配送员在长年累月的工作经验积累过后,能够在内心中准确形成某种配送路径,从而高效快捷地配送完成,在老板眼中就是一名优秀员工值得奖励。而在工业信息化的当下,此类劳动中的个体主观能动性已经不再重要,一切皆由智能化的系统全权负责,外卖小哥只需要无脑按照系统要求配送即可,不管工作多少年下来技能也不会得到任何提升。

同样的案例还有出租车司机。早年间没有智能导航地图的时候,只有出租车司机可能精准快速的识别顾客想要去的地方,这是在长期工作总结中积累的经验,并且一个好的出租车司机能够洞悉城市当天发生的各类路况信息并精准躲过。而有了智能导航地图后,从业的门槛变成了会开车+会用智能手机就行,不论出租车司机亦或者网约车平台司机,在从事多年工作下来,一样不会获得任何技能提升。

即便是近年来火爆的程序员职业,也在频繁爆出中年裁员消息。网上曾有消息称,广州某平台外卖送餐员名额已满,新加入需要托关系。此消息一出,也让一众原本就焦虑的程序员惊呼,ChatGPT来了之后得苦练骑电瓶车技能,以后送外卖也要竞争上岗。

可是,我们总不能因此阻碍科技进步吧?中国能发展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和工业化总是密不可分的,不可能现在“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我们虽然决定不了时代,但至少可以决定自己在有限范围内,成为时代中什么样的人。究竟是沉迷于抖音的短平快,还是决定啃下一本有营养的书,取决于个人选择。

我们注意到,哲学硕士已经放下身段从事了外卖工作,那如果再深入一步考虑一下,是不是所有的北漂都是非北京不待不行。虽然北京拥有极强的资源,在这里视野宽广,机会充沛,且很多人已经在北京投入了太多青春岁月,明知道留在这里才能实现某种跃升。

但是,这里的很多机会就是用钱换北漂们的全部时间,一旦到达35岁后不能持续贡献个人所有时间,就会成为组织中的弃子。自此陷入自我怀疑、焦虑、暴躁,感觉被整个世界抛弃,这种生活真的就是每个人想要的么?

再延伸开来,是不是非要待在一线城市、东部经济发达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才叫成功?如果有种可能,带着从先进地区学到的理念回到家乡,是不是也是某种意义上的“降维打击”?

在大城市卷到几乎没有任何私人时间思考和学习,还是回到相对安逸的地区利用时间来创造某种新的价值,到底哪条才是适合自己正确的道路,这是一个值得花时间思考的严肃问题。

结语

高学历从事普通体力工作,未来也许会逐渐不成为新闻。在时代变革的洪流面前,至少有一个东西是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依依东望,望的是时间!

(本文原创自公号来咖智库)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新经济沸点立场。新经济沸点优质内容同步到虎嗅、钛媒体、36KR、21财经、亿邦动力、创业邦、和讯网、新浪看点、微博、搜狐、网易、一点资讯、百度百家、今日头条等平台。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