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不等于科技股

股价的走势折射出的不是中概股和美国科技巨头的区别,而是流量股与科技股的区别。

文|方浩

历史已经告别2021年。过去这一年,中概股经历了史上最震荡的一年,可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上半年还有人想在天台上建个停机坪,到了年底,天台就变成了大型聚众现场。

中概股的剧烈震荡,也成就了中美科技股的不同走势。这个走势,既有重叠,也有分化。

一切都要从2020年初的疫情开始。随着美元史无前例地大放水,中美科技股几乎同时高涨,这是重叠的阶段;但到了2021年春天,随着反垄断等监管措施的出台,中概股开始一路走低,这是分化的阶段。

貌似逻辑很清楚,中概股暴跌是因为政策的因素,美国科技股维持高位是因为没有受到相应的监管。所以,此消彼长,导致了中美科技股之间上天入地的命运。

问题显然并没有那么简单。说监管政策对中概股的股价没有影响那是瞎话,但说监管政策是中概股暴跌、美国科技股坚挺的根本原因,就是误解了。

我们就从美国科技巨头的股价涨幅说起。

截止到12月31日,美国目前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依次是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特斯拉和Facebook。

相比疫情前的2019年最后一天的收盘价,涨幅从高到低依次是特斯拉(11.7倍)、苹果(1.45倍)、微软(1.18倍)、谷歌(1.16倍)、亚马逊(80%)、Facebook(63%)

涨幅前两位的特斯拉和苹果,都是卖硬件的;涨幅第三的微软,是卖软件和服务的;涨幅最低的FB,是做流量生意的。

虽然半年来中概股股价惨遭血洗,但美团、B站等公司过去两年的股价涨幅,依然高于同期的FB。换句话说,FB过去两年的股价涨幅居然跑输了很多正在遭受监管的中概股。

FB之所以拖了美国科技巨头的后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收入结构单一,广告收入占了全部收入的97%,是所有美国科技巨头中最依赖流量变现的公司。

不止FB。再来看看美国其它流量公司过去两年的股价变化。Uber涨幅40%,Twitter涨幅30%,美国版大众点评Yelp两年股价几乎没变,美国外卖平台DoorDash相比去年上市当天市值,已经缩水20%,Zoom距离去年股价最高点已经缩水70%……爱彼迎和Snapchat虽然相比两年前增幅巨大,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回吐幅度同样很大。

流量生意在哪都不好做,跟监管政策没有必然关系。

以流量变现为主的互联网公司,无论中国的还是美国的,支撑其股价的无非两个因素:一个成为超级平台之后的营收增速,一个是还未成为超级平台之前的用户增速。

但这两个因素,过去两年在中美互联网公司身上都有放缓的趋势,至少没了前几年那种一骑绝尘的气势。在经过美元大放水的洗礼之后,必然开始回调,甚至是恐慌性回调。

而与此同时,以苹果、特斯拉为代表的硬科技公司和以微软为代表的软件服务公司,凭借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巨大的增量市场,成了真正的科技股。

股价的走势折射出的不是中概股和美国科技巨头的区别,而是流量股与科技股的区别,即中概股不等于科技股,美国科技股不等于流量股。

以新能源汽车股为例,到2021年底,蔚来相比2019年底股价依然涨了6.7倍;理想汽车相比去年发行价涨了1.9倍;小鹏汽车涨了2.3倍。跑赢了大部分流量股公司。

尽管前段时间关于VIE结构的风言风语同样波及到了“蔚小理”,但这三家公司距离今年股价最高点的跌幅远远小于中概股中的流量股。

所以说,中概股的大起大落,准确地说是流量股的大起大落,与科技股关系不大。无论是中国的流量股还是美国的流量股,既享受了流动性红利,也遭遇了估值重置,而这种震荡的背后,是科技股的再次逆袭。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科技行业的主题是双雄会,即以苹果为代表的硬件公司与以微软为代表的软件公司之间的较量;九十年代微软一统江湖,而200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公司的崛起,软件和硬件公司一度让出王位。最近几年的态势,上演的则是硬件公司和软件服务公司的王者归来。流量股兴,则科技股匿;科技股兴,则流量股匿;这是美国科技产业的“世袭罔替”。

与中国不同的地方在于,美国的科技股包含了芯片、硬件、软件和互联网(流量)公司,从上游到下游,四条主要赛道都有世界级巨头。

而所谓的中概股,主要是指互联网(流量)公司。很长一段时间里,流量股以一条赛道扛起了国人对科技股的全部想象。从中美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显然是不公平的。

美国是先有半导体(芯片)产业,再有硬件、软件产业,最后是互联网。而中国信息产业几乎是从互联网(流量)公司开始崛起的,然后是软硬件、直到最近两年开始向最上游的芯片发起总攻。产业演进逻辑完全是反的。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信息产业的爆发始于半导体行业,人才、资本在这个行业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开始向硬件产业蔓延,然后再由硬件向软件产业扩散,最后流向互联网。自上而下的传导。

某种程度上,如今的中国互联网正在扮演当年美国半导体行业的角色,拥有巨大的人才、资本、管理经验等资源。过去五年到十年,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企业数字化服务、人工智能等非互联网赛道的创业者,可以说互联网贡献了半壁江山都不止。

但远远不够。因为互联网位于信息产业的最下游,如果资本、人才继续按照流量逻辑自我驱动,难免造成互联网成为资本黑洞和内卷战场,这当然是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题中之义。

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两家科技公司,苹果和微软,一个硬件老大一个软件老大。这两家公司可以说是与美国的互联网巨头各领风骚二十年。

而我们目前只有互联网经历过封神之路,软件、硬件乃至芯片等产业环节还处在追赶的阶段,只有当流量股不在一枝独秀的时候,中概股才称得上科技股。

(本文作者方浩,文章原创首发自公号接招。)

原创文章,作者:天骄,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新经济沸点优质内容同步到虎嗅、钛媒体、36KR、21财经、亿邦动力、创业邦、和讯网、新浪看点、微博、搜狐、网易、一点资讯、百度百家、今日头条等平台。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